欢迎您来到今日会东!

跟我学讲普通话丨【学理论】《习近平著作选读》(第二卷)【四十二】

2024-09-27 观看443 次

这里是由会东发布推出的《跟我学讲普通话》栏目。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内容是《习近平著作选读》(第二卷)的第四十二节。我是今天的领学主播曾圆媛,在今天的学习中有以下词语,受本地方言影响比较容易读错,请大家特别注意,现在我带领大家先认识这些词语。

接下来的时间,就请大家一起跟我来朗读吧。

《习近平著作选读》(第二卷)

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乡村振兴道路

(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)

四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。 

要继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,扩大退耕还林还草、退牧还草规模。要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,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,建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制度。要在建立市场化、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上取得新突破,让保护生态环境的不吃亏并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,让农民成为绿色空间的守护人。 

良好人居环境,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,一些农村“脏乱差”的面貌必须加快改变。要实施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,明确目标,落实责任,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、生活污水治理、村容村貌整治,梯次推动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。这要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成果。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,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生活品质,要把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,不断抓出成效。农村环境整治这个事,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,标准可以有高有低,但最起码要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。 

五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,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。 

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,增强农民凝聚力,孕育社会好风尚。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,要形成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焕发文明新气象。 

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坚持教育引导、实践养成、制度保障三管齐下,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,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,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,加强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教育。要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,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,抵制封建迷信活动。要推动文化下乡,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、贴近农民,推出具有浓郁乡村特色、充满正能量、深受农民欢迎的文艺作品。要整合乡村文化资源,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。要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,开展文化结对帮扶,制定政策引导企业家、文化工作者、科普工作者、退休人员、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,形成一股新的农村文化建设力量。 

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。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,到大道自然、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;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,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;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,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;从耕读传家、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,到邻里守望、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,等等,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,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不息的基因密码,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。 

我们要深入挖掘、继承、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。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,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、民族特色、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,加大对古镇、古村落、古建筑、民族村寨、文物古迹、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。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,深入挖掘民间艺术、戏曲曲艺、手工技艺、民族服饰、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,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,赋予新的时代内涵,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,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。

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,欢迎您留言与我们互动,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学习服务。下期节目我们再会!

编辑|饶芮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