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09-25 观看470 次
这里是由会东发布推出的《跟我学讲普通话》栏目。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内容是《习近平著作选读》(第二卷)的第四十节。我是今天的领学主播王舒燕,在今天的学习中有以下词语,受本地方言影响比较容易读错,请大家特别注意,现在我带领大家先认识这些词语。
接下来的时间,就请大家一起跟我来朗读吧。
《习近平著作选读》(第二卷)
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
(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)
“民为国基,谷为民命。”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,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。我多次强调,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,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。现在粮食连年丰收,库里粮食装不下,财政负担增加,进口压力增大。要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。对粮食问题,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。在我们这样一个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,粮食多了是问题,少了也是问题,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。多了是库存压力,是财政压力;少了是社会压力,是整个大局的压力。对粮食问题,要从战略上看,看得深一点、远一点。
保障粮食安全,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,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、供得上。这就要求我们守住耕地红线,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,把农田水利搞上去,把现代种业、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水平提上来,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好建设好,真正把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。
质量就是效益,质量就是竞争力。过去,长期短缺,搞农业主要是盯着产量,生产什么卖什么,卖不出去由国家来兜底。现在,情况变了,这一套搞不下去了。我在去年全国“两会”期间讲过,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,突出表现为结构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。当前,一些大宗农产品总量过剩,库存积压严重,价格下行压力大,必须下决心对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行大的调整,尽快实现农业由总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。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为紧迫的任务。去年进行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,至今已消化玉米库存近一亿吨,说明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。
走质量兴农之路,要突出农业绿色化、优质化、特色化、品牌化。农民种什么、养什么,要跟着市场走,而不是跟着政府走。现在讲粮食安全,实际上是食物安全。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,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,树立大农业观、大食物观,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、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、要蛋白,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。要做好“特”字文章,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,打造高品质、有口碑的农业“金字招牌”。实现质量兴农,既要产得出、产得优,也要卖得出、卖得好。现在,许多优质农产品还是在田头卖、在马路边卖,还是“提篮小卖”,还是“披头散发”在卖,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。酒好也怕巷子深。要学会给农产品梳妆打扮和营销宣传,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、包装、仓储、物流、营销,特别是要加快补上冷链物流等短板,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,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做足文章。
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,我讲过多次了,这是底线要求。如果这个起码的底线要求都做不到,老百姓对“舌尖上的安全”都不放心,还谈什么质量兴衣,还谈什么竞争力。安全农产品和食品,既是产出来的,也是管出来的,但归根到底是产出来的,要加强源头治理,健全监管体制,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。
随着时代发展,乡村价值要重新审视。现如今,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,还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,令人向往的休闲观光功能,独具魅力的文化体验功能。“暖暖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。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。”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养生养老、创新创业、生活居住的新空间。
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,欢迎您留言与我们互动,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学习服务。下期节目我们再会!
编辑|饶芮